作者|李瀚明
李及李——航空数据分析师、看懂app专家(TA已经入驻看懂App小程序)
昨天晚上七点钟,华住继2022年10月25日公布了自己的酒店经营初步业绩公告之后,又在11月28日公布了自己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公告。作为中国最早上市的连锁酒店集团,华住的财务业绩公告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酒店行业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对于华住酒店而言,国际化、专营化和高端化可以说是接下来十年发展的重要主题。尽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对华住的节奏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对于华住而言,我相信修炼内功的进程不会停止。
对于华住而言,2022年第三季度是一个恢复的季节——其酒店收入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有所增长,带来经营利润的增加。虽然由于美元大涨、欧元大贬的原因造成了不少的外汇损失,从而使得财务费用急增,但整体而言华住仍然在恢复的轨道上。
在华住财报的第20页我们可以看到华住的收入和成本结构。
就同比增长而言,最为亮眼的部分是欧洲业务(Steigenberger Hotels AG,DH分部)租赁及自有的酒店(增长3.41亿元,60.8%),而第二大则是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的国内业务(华住)酒店(增长1.81亿元,16.3%)。这两个部分共计增长的5.22亿元贡献了同比增长5.7亿元(16.2%)的超过90%。不过,DH的环比增长不高——这是因为DH为代表的海外业务扩张供给始终需要时间:海外业务在2022年的一二季度得以恢复,但DH的酒店供给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增加。
2022年2月中旬欧洲逐渐开放旅游,因此 DH 分部在2022Q2开始就有所增长,令得2022Q3同比2021Q3增长的数字相对亮眼(58.2%)。但是一方面DH的规模尚小(目前只有126间酒店),另一方面欧洲最近面临能源价格高涨的问题,制约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因此欧洲业务的环比增长不高(只有1.2%)。
与之正好反过来的是国内业务——国内业务相对去年而言的增长是7.7%;但由于2022Q2在疫情下属于低位运行的季节,因此环比反而增加了28.4%。
环比增长中,增长最多的分别是华住的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部分(3.62亿,39.0%)和租赁及自有部分(3.18亿,21.6%)。这显示出在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国内的酒店需求也稳步得到了复苏。事实上,根据华住自己的说法,现在的房价和2019年整体而言略有增加,但入住率则不如2019年。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同比抑或是环比,在国内业务上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的收入增速都好于租赁及自有酒店的增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管理加盟和特许经营酒店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张。2022年第三季度,华住净增加的225家酒店中有240家管理加盟和特许经营酒店(净减少了15家自营酒店),而在整体规模中,特许经营酒店也以7645家(经济型4535家,中高档3110家)的规模远远多于租赁及自有酒店的631家(经济型363家、中高档268家)。
这里需要向不熟悉酒店行业的读者朋友们做一解释。类似于华住这样的酒店连锁品牌的收入模式可以分为三种——自己经营酒店,从房客处收取房费的租赁(Leased)及自有(Owned)酒店模式、输出管理人员和品牌的管理加盟模式(Managed)和输出品牌的特许经营(Franchised/Licensed)模式。按轻重而言,自有酒店是最重的、租赁次之、管理加盟次之、特许经营最轻。
在自营和租赁模式下,主要开具的发票名义是住宿费(面向旅客开具);在管理加盟和特许经营模式下,主要开具的发票名义是管理费、服务费等(向酒店业主开具)
对于华住而言,大力发展特许经营酒店,输出其品牌、供应链、IT 系统、客户网络和管理能力几乎是它的必经之路。例如,对于华住在酒店行业的前辈万豪而言,其客房结构以特许经营(Franchised/Licensed)和委托管理(Managed)为绝大多数(合计7988家,占总数8162家的98%),自有物业等仅有64家;特许费(6.78亿美元)和管理费(3.81亿美元)的总和10.59亿美元是租赁和自有酒店收入3.45亿美元的三倍有多。
在特许经营和管理加盟模式下,酒店连锁可以从多个角度收取“租金”——酒店商标、装潢设计本身具有知识产权,可以收取知识产权使用费;对单体酒店的人员进行服务标准培训可以收取培训费;布草、日用品等供应链和IT系统等处也可以收取费用。
另一家大型酒店连锁品牌希尔顿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希尔顿集团的客房结构中,有6934家特许经营和委托管理酒店(占99%)和54家自有和租赁酒店(占1%);其收入中来自特许经营酒店的特许费(5.73亿美元)和管理费(1.28亿美元)的总和7.01亿美元是租赁和自有酒店收入2.95亿美元的两倍有多。
虽然特许经营和委托管理酒店的单店收入不如租赁和自有酒店,但正是特许经营和委托管理酒店的遍地开花,才使得酒店能够为其忠实客户提供充分、广泛的城市覆盖。同时,特许经营和委托管理酒店的存在也使得集团资产更加轻量化,支出增幅更少。例如,虽然收入同比增加了16.2%(其中租赁及自有酒店14.9%、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16.4%),但经营成本只增加了5.5%(从28.85亿涨到30.45亿)。
实际上,对于酒店而言,其客户(会员)群和酒店网络是互相成就的——越大的酒店网络,越能够吸引客户成为会员、通过自营渠道而非OTA使用其服务;而越大、越活跃的客户(会员群),越能够吸引酒店业主将酒店加盟到旗下网络。
欧美高端品牌这一点非常明显——国内很多高端大型酒店都有过给外国品牌管理的经历(比如北京长城原来加挂喜来登品牌、广州中国大酒店原来加挂万豪品牌),而国内不少写字楼的酒店也会委托这些高端品牌管理(例如上海金茂君悦、广州IFC四季)等。由于写字楼需要这些高端品牌带来的海外高净值人群(这对于写字楼和商场有利),因此酒店连锁一般可在此类合同上享有优惠。
这种无形的优惠所带来的经营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品牌”这一无形资产。例如,万豪集团共计247.63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中,有173.72亿美元属于无形资产(包括品牌、管理合约和收购商誉);希尔顿集团共计155.08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中,有106.78亿美元属于无形资产。这些都是高比例的特许经营和委托管理模式酒店的结果。与物业等有形资产需要承担折旧和贬值风险不同,以品牌、供应链、客户网络和管理能力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可以长期在酒店连锁中发挥价值。
因此,华住目前阶段的一个发展重点是积极发展管理加盟和特许经营酒店。现在有2257家管理加盟和特许经营酒店正在等待开业(其中经济型949家,管理加盟和特许经营1308家),远多于租赁及自有酒店的17家。这些酒店的加盟将进一步优化华住的酒店结构(加盟和特许经营酒店占比从现在的92.4%增加到93.9%),使之更接近于国际同行已经成熟的管理模式(98到99%)。
华住接下来需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酒店的高端化。相对于希尔顿和万豪等外国同行广泛的豪华酒店配置,华住在高端酒店上仍然还在起步阶段。目前而言,华住的8402家酒店中,有4913家(58.5%)属于经济型(汉庭等)、2816家(33.5%)属于中档(全季等),仅有8.0%属于中高档到高档的酒店。加上即将开业的2313家酒店(国内2257家)的话,经济型酒店(4913+964家)占比下降到54.8%、中档酒店(2816+1001家)上升到35.6%,中高档及以上酒店上升到9.6%。
不过高端化这个事情倒也不能计日程功——美国同行在发展时美国已经是发达国家,拥有相对成熟的市场;但是华住在中国的发展始终需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稳扎稳打地开展业务。
实际上,如果考虑每平方米租金的话,经济型酒店的收益可能比中高端更高;但是,业主往往会为中高端酒店提供成本优惠,因此经济型更赚钱还是中高端更赚钱这一点实在没有定论。
不过目前来看,华住在国内的主要发展方向还是稳扎稳打地挑战高端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包括美居、漫心、桔子水晶等中高端品牌正在一二线城市逐渐发展。
对于四季度的华住而言,我们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一方面现在国内的疫情多点散发(北京、广州、重庆等城市),没有出问题的上海、深圳等城市也开始未雨绸缪,这确实影响国内的人口流动(尤其影响以外地旅客为主要客源的酒店)。另外一方面欧洲的业务受到高能源价格、通货膨胀和弱势欧元的制约,恐将进入收入和成本同步增长的局面。华住自己的预测(第四季度增长7-11%(计入海外)或收缩1-5%(不计入海外))是很有代表性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懂独角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